学生作文评语

时间:2024-07-12 15:23:00
学生作文评语15篇

学生作文评语1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生作文评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生作文评语1

1.重点突出,中心明确,立意鲜明。

2.观点明确,好恶立场分明,使人一目了然。

3.主题直接凸现于内容之中,明了扼要,毫无赘意。

4.主题严肃,思想高尚,进取心较强。

1. 中心不够明确,立意不够清晰。

2. 主题含混晦涩,文意渺茫含糊,写作目的不清。

3. 虽有中心主题,

但表达不够充分有力,言而不实,空而无力。

4.主题不够严肃,思想之中尚有糟粕。

学生作文评语2

1、人物对话结束后,你总是不打双引号关门,难道你平时穿衣服不系纽扣?

2、习作中的缺点太多,就像给长方形画高一样,能画无数条。

3、希望你的写作水平能和春天的竹笋一样,拔地而起。

4、缺点是字不美观,像鸡找食吃时东扒扒西啄啄留下的印子。

5、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太长了,比一条金鳞巨蟒还要长呢。

6、全文没有优美词句,好似一个人光头,没长一根头发。

7、习作中的错别字,一卡车都装不下,简直吓死人。

8、人物说话没有表情,好像一直板着脸和人家对话。

9、本文标题一般,犹如一张干燥的宣纸,缺少滋润的感觉。

10、全文语句流利通畅,恰如一条丝巾,摸起来十分光滑。

学生作文评语3

东江笑,西月笑,谁胜谁负天知晓。昆仑眺,东曦眺,多少战火书记了。

苍道已死乱世纷纷词,山河飘碎吟江字,铜雀不请美人来,却吹东风台。断了江南梦,残浪卷残泷。

渡过江雪,谁知帝剑如此灰飞烟灭。一败足成千古恨,又添书几页,三国风云与山岳。

再此游,当初赤壁,更是人生悲欢酒!

【批改评语】这篇小韵文表达了作者对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感慨,历史悠悠,青山还在,而当初谁胜谁负已不重要,如今徒留几页史书残卷,成败悲欢,都让后人品评。此作文由景生情,文采斐然。

学生作文评语4

1.语句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2.语言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言至意达精炼有力笔力尽现,寥寥数语便能传递人物的神采。

3.语言平滑晓畅,刻画细致,描写生动;句意含蓄委婉,暗含深意。读毕如酒后余香,不绝于口。

4.语言活泼,风趣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5.语言基本通顺,偶有不畅。

6.语言不够晓畅,句意含混模糊,佶屈聱牙,令人费解。

7.语句啰嗦,言不达意,只详不略,赘话连篇。

8.语言过于简略,似为纲要式叙写,但又未能提纲挈领,

9.文意残缺不全,叙写枯燥,干瘪呆板,毫无生气。

10.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学生作文评语5

孩子的气的语言很有意思。

行文笔锋犀利,旁征博引,根底深厚。虽然在社会问题的分析上还有些绝对化,但文章依然以一种热辣以及率直使人感动不已。再下功夫加强对史书以及社会评论进行研读思考,相信你的文章会一天一天地走向成熟,更加耐读!

…和…构成鲜明比较,突出…。

加入人物行为,使画面生动。

简单交待时间,地点和结果。

简单介绍状况,自然过渡到下一段。

简要叙述前因,进行铺垫。

将…改成…更适宜些。

结束得有点突然,夸张了。

结尾含蓄,点明主题。

学生作文评语6

1、文章开头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十分艺术化。

2、开头简明扼要。

3、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的印象。

4、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点面结合,使文章生动,具体,详略得当。

5、开头出手不凡,吸引读者。

6、开头打动人心,具有真情实感。

7、文章开头交待得十分清楚,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8、文章选材新颖,激起读者读下去的欲望。

学生作文评语7

在童话书里,

夹着一枚银杏叶。

有森林的幽香;

有露珠的清香;

还有花的芳香。

只要一枚银杏叶,

就能把四季的森林,

长久保持在心里。

【点评】本篇诗歌非常富有浪漫却不失宁静的氛围,全诗充满了童话色彩和丰富的想象。清新的文风和流畅的言辞也为本诗增色不少,诗歌营造出一种悠远而安宁的意境,简直让人不敢相信是出自小作者这个年龄之手。总之是很棒的佳作!

学生作文评语8

1)先写“”,再写“”,又写“”,末了写“”,写作思绪何等清楚,形貌何等精致,你看,用适当的比喻,把“”写得形象,逼真,突出春天的美景,别的“”局面也写得生动逼真,突出了一个“乐”字,有景有情,何等美好。

2)写出了特点,写出了新意,景美―――天然美;人美―――可爱灵活无瑕的美。

3)偷偷的画面充满了生机盼望和活力,大天然的美景,有静,另有动态呢―――都是美,没有动态怎么办?于是你又遐想到了。

4)春天寂静的来了,在不经意中就充满了各个地方,春天的脚步真是挡也挡不住。

5)“”引得我们驻足抚玩,视察何等细致,写得有何等有层次,真好!

学生作文评语9

在我学过的许多古诗中,让我最为深刻的是清代诗人郑燮写的一首古诗——《竹石》。

当春天还没到来,竹子就在地下萌发了。第一场春风拂过,竹子就好象一把把利剑一样,穿过顽石,刺破硬土,穿上绿色的竹衣,准备直插云天。颀长的竹干,虽然纤细,那并不孱弱。狂风来了,竹子横眉冷对,毫不在意,在风的呼啸中依旧快乐的舞蹈着。暴雨来袭,竹子也充分显示着高洁的品格,不为之所动。.它不畏艰险,坚韧不拔。

【教师评语】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写自己读《竹石》这首诗,告诉我们竹子的品质。文章通过写“竹子发芽”、“直插云天”、“横眉冷对狂风”、“不畏艰险”等,不仅写出了竹子的外形美,同时也表现了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

学生作文评语10

1、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2、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3、叙述自然生动、结构紧凑,衔接自然连贯,中心突出。

4、对于景色的描写,语言简练而准确,联想则为触景生情,情景自然融合。

5、通过丰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6、文章边叙事边抒情。

7、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

8、内容具体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条理清晰,文字间流露出小作者的真情实感。

9、一些精妙词语的使用,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10、文章清逸婉丽、流畅连贯,尤其人物语言幽默风趣

学生作文评语11

1. 这篇作文的主要特色是叙述具体细节真实描写生动有真情实感并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写得非常传神同时表达了…对…的喜爱

2. 小学生能有这样的体会令人刮目相看

3. 对…的比喻用得妙

4. 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十分仔细

5. 简单交待时间地点和结果…

6. 语言简练规范开篇吸引人

7. …以…开头较有新意前因后果娓娓道来

8. 开篇简明扼要精炼有序;重点描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9. 以景喻情开头颇有新意;倒叙开头渲染意境

10. 开头直奔主题也是一种写法

学生作文评语12

1、文章语言生动丰富,可读性强。

2、开头出手不凡,吸引读者

3、文章开头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十分艺术化。

4、开头简明扼要

5、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的印象。

6、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点面结合,使文章生动,具体,详略得当。

7、开头打动人心,具有真情实感。

8、文章开头交待得十分清楚,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9、文章选材新颖,激起读者读下去的欲望

学生作文评语13

1、语言过于简略,似为纲要式叙写,但又未能提纲挈领,文意残缺不全,叙写枯燥,干瘪呆板,毫无生气。

2、语言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言至意达精炼有力笔力尽现,寥寥数语便能传递人物的神采。

3、语言基本通顺,偶有不畅。

4、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本事较强。

5、语言不够晓畅,句意含混模糊,佶屈聱牙,令人费解。

6、语言平滑晓畅,刻画细致,描述生动;句意含蓄委婉,暗含深意。读毕如酒后余香,不绝于口。

7、语言活泼,风趣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8、语句啰嗦,言不达意,只详不略,赘话连篇。

学生作文评语14

一天,两只猴子划船渡河。突然,天下起雨来,不一会儿,船上积了很多的雨水。

一只猴子说:“我们把船底钻个洞,让水流出去吧。”接着他们拿来工具在船底很快钻了个洞,可是船里的水不但没有往外漏,外面的水却迅速地往里流。

船很快地往下沉,两只猴子大声的喊:“救命啊!救命啊!”

船沉是因为他们动脑筋只动了一半,光想到水会从洞里漏出去,没想到船外有更多的水。所以动脑筋考虑问题要全面啊!

评语: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两只猴子渡河,为了让船里的水流出去,它们在船底钻洞,反而让船沉没的事,告诉我们“动脑筋考虑问题要全面”。文章语言简洁凝练,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学生作文评语15

周五上午,一只小鸡急急忙忙地跑去鸡医生家,对鸡医生说:“鸡医生,河对岸有一只小鸡生病。”鸡医生听完,连忙拿起他的医药箱,火速赶往河对岸。

不好,一条小溪挡住了鸡医生的去路。鸡医生又不会飞,也不会游泳。这该怎么办呢?鸡医生急得直跺脚。大象和长颈鹿看见了,想出了一个办法。长颈鹿把脖子伸过去,怎么也伸不到岸,大象立刻把鼻子打在长颈鹿的头上,成了一座桥。鸡医生顺利地通过了这座桥。到了河对岸,他对大象和长颈鹿说:“谢谢你们,再见!”大象和长颈鹿说:“不客气,再见。”

老师评语:为助人为乐的小动物们点赞!叙事完整,富有想象。

《学生作文评语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